文 | 沥金
大家都知道Lululemon这品牌,曾经风光无限,财报一发布股价却连续跳水。2024年最新财报当天,股价跌了14个点,紧接着2025年一季度的财报又跌近20%,最近一次发布财报当天更是重挫超过18%。
资本市场看重的是增长,而Lululemon在北美的增长已经见顶,尤其是中国市场的增长速度也明显放缓。高溢价、高增长的神话逐步褪色,面对adidas、Nike这样多品类的大牌,Lululemon反而有点吃紧。
运动服装这块,单靠瑜伽产品撑起来的时间不长。Lululemon拓展品类不及对手丰富,男装业务比不过Vuori,专业运动服比不过Nike,连以往舒适圈里的“super girl”客户,也被新的品牌alo抢了一大波。
alo这个品牌虽然成立时间不算长,但发展速度惊人,年收入已经突破70亿元。它在亚洲市场动作频频,虽然还没正式进中国线下,可是在国内社交平台上已经引起了不小的讨论。没卖的人网上求购渠道,买不到的都纷纷呼唤能开店。
传闻2025年上半年,alo将在上海静安嘉里中心开中国首店,正在上海、北京积极招聘各种运营和管理岗位。以美国和北美的市场经验来Lululemon和alo几乎是共享市场版图的关系,alo采用“贴脸开店”的策略,直接挖Lululemon的客户。
产品上,alo不只打瑜伽牌,更像运动界的时尚品牌。它的设计宽广,短上衣、喇叭裤、阔腿裤层出不穷,款式新颖且突出身材曲线。alo不拘泥于运动场景,普拉提、网球、力量训练都囊括在内,产品线涵盖服装、配饰甚至香薰保健品,打造的是一种全方位的生活方式。
在颜色运营上,alo玩的是时尚品牌“快时尚”的路子,经常推出限时的新品色,卖完就撤,加上同色系的单品搭配出售,刺激消费者多件购买。
价格方面,alo的leggings基本定价在128美元以上,比Lululemon的主流100美元多出不少。可它卖的不是运动功能,而是一种“精致白女感”。2021年签约Kendall Jenner做品牌大使,还有Taylor Swift频繁穿着,利用明星光环成功打造出健康、时尚、松弛的品牌形象。
社交媒体运营上,alo更是用心良苦,今年更签约韩国明星Jisoo,还在首尔开旗舰店,吸引了BTS、aespa和国内明星到场,话题热度蹭蹭上涨。2025年上半年,alo的品牌讨论度甚至首次超过了Lululemon,正式开启热度碾压局面。
不过光靠网络热度,alo中国市场也面临不少挑战。它虽然名声大,但线下渠道布局晚,反而给了不少服装厂商可乘之机,电商平台上假货泛滥,虽然品牌名字变了花样,但风格依旧一眼认出。假货多了,不少消费者在街头都能见到“仿款”,这对alo原本精致高端的品牌形象是个打击。
更麻烦的是,拿到正品的消费者反馈不少质量问题,比如易起球、脱线、logo变形等,产能和品质好像跟不上价格,令消费者产生疑虑。
假货遍地加上正品口碑平平,对alo来说是“双重夹击”。很多买家其实更在乎“好看”与“明星款” logo,仿款三分之一价格,很难不冲击品牌利润和市场表现。
其次是产品力问题,alo虽然盯着Lululemon,但产品功能性偏弱,靠时尚和网红营销撑起生意。这种以颜值和氛围感为核心的玩法,短期内吸引目光快,但长远能走多远还不好说。
运动服饰这行,功能和技术是生命线,不管是Nike的气垫还是Lululemon的面料科技,背后都有专业实力撑腰。alo却把重心放在了明星和时尚,品牌忠诚度容易被新品和潮流左右。
市场上新的更闪亮品牌一出现,消费者说换就换,备注的是生意风险。Lululemon虽然压力很大,但它的功能派粉丝群体依旧稳固,长期来功能和专业优秀的运动品牌更有竞争力。
alo走的是快而不稳的路子。它靠社媒营销赢得了Z世代的心,但“感觉”毕竟比“硬实力”脆弱,尤其是打进像中国这样的复杂市场,不确定因素太多。
这回alo的中国市场号角虽然吹响,但“翻盘”依旧不好说。你怎么看这事儿?评论区见~